Hi!~高级内控管理师ICM培训服务平台-报名考试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控资讯

内部控制流程管理:到底管的是啥?如何审计?

一、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1.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定义

内部控制流程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通过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标准运行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业务流程的简单梳理,更是通过流程设计和控制节点的设置,实现风险防控、效率提升和合规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

 

2.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核心要素

 

• 流程标准化:明确每个业务流程的步骤、节点和责任人,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 权责清晰化:通过流程设计,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职责不清。

 

• 风险控制点:在流程中设置关键控制点,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风险可控。

 

• 信息与沟通:确保流程中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3.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价值

 

• 风险防控:通过流程设计和控制节点的设置,有效识别和控制业务风险,减少潜在损失。

 

• 效率提升: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冗余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 合规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

 

• 决策支持:通过流程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二、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审计重点

 

1.流程设计的合理性

 

• 目标一致性:审计流程设计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内部控制目标一致。

 

• 风险覆盖:评估流程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风险点,是否存在遗漏。

 

• 效率考量:检查流程设计是否过于复杂,是否在风险控制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

 

2.流程执行的有效性

 

• 制度执行:通过抽查和穿行测试,检查流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执行。

 

• 职责履行:评估各部门和岗位是否按照流程要求履行职责,是否存在越权或推诿现象。

 

• 信息传递:检查信息在流程中的传递是否及时、准确,是否存在信息失真或延迟。

 

3.控制节点的有效性

 

• 关键控制点:评估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 控制措施:检查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形式主义。

 

• 异常处理:评估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4.流程的持续改进

 

• 反馈机制:检查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收集流程运行中的问题和建议。

 

• 改进措施:评估企业是否根据反馈和审计结果,及时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 动态调整:评估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流程设计。

 

三、内部控制流程管理的审计方法

 

1.了解内部控制流程

 

• 查阅文件:收集和审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文件、业务手册等,了解流程设计的基本情况。

 

• 询问相关人员:与管理层、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流程的实际运行情况。

 

• 观察业务活动:实地观察企业的业务活动,检查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

 

• 穿行测试: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沿着流程进行测试,检查流程的各个环节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运行。

 

2.评估流程设计的合理性

 

• 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工具,识别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评估流程设计是否能够有效覆盖这些风险。

 

• 效率分析:分析流程的步骤和节点,评估是否存在冗余环节,是否能够进一步优化。

 

• 合规性检查:检查流程设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

 

3.测试流程执行的有效性

 

• 符合性测试:通过抽查和穿行测试,检查流程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执行。

 

• 职责履行测试:通过访谈和观察,评估各部门和岗位是否按照流程要求履行职责。

 

• 信息传递测试:检查信息在流程中的传递是否及时、准确,是否存在信息失真或延迟。

 

4.评估控制节点的有效性

 

• 关键控制点测试:通过抽查和穿行测试,检查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 控制措施测试:检查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形式主义。

 

• 异常处理测试:评估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5.评估流程的持续改进

 

• 反馈机制测试:检查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收集流程运行中的问题和建议。

 

• 改进措施测试:评估企业是否根据反馈和审计结果,及时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 动态调整测试:评估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流程设计。

  

四、内部控制流程管理审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某制造企业近年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内部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如生产流程混乱、成本控制不力、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企业决定引入内部控制流程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

 

审计过程

 

• 了解内部控制流程:审计人员通过查阅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观察业务活动和穿行测试,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

 

• 评估流程设计的合理性:通过风险评估工具,识别生产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发现流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 生产计划环节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可能导致生产任务安排不合理。

 

• 采购流程中未对供应商进行充分评估,存在采购质量风险。

 

• 成本控制环节缺乏明确的控制措施,可能导致成本失控。

 

• 测试流程执行的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职责履行测试和信息传递测试,发现流程执行存在以下问题:

 

• 生产计划未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导致生产任务频繁变更。

 

• 采购部门未按照流程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导致采购质量不稳定。

 

• 成本控制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成本数据不准确。

 

• 评估控制节点的有效性:通过关键控制点测试、控制措施测试和异常处理测试,发现控制节点存在以下问题:

 

• 生产计划环节的关键控制点未得到有效执行,导致生产任务安排不合理。

 

• 采购流程中的供应商评估控制措施未得到有效执行,导致采购质量不稳定。

 

• 成本控制环节的异常处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成本偏差无法及时纠正。

 

• 评估流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反馈机制测试、改进措施测试和动态调整测试,发现流程持续改进存在以下问题:

 

• 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收集流程运行中的问题和建议。

 

• 企业未根据反馈和审计结果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 企业未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流程设计。

 

审计建议

 

• 优化流程设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化生产计划、采购和成本控制等流程,确保流程设计能够有效覆盖关键风险点。

 

• 加强流程执行:通过培训和监督,确保各部门和岗位严格按照流程执行,避免越权或推诿现象。

 

• 完善控制节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执行力度,完善控制措施和异常处理机制,确保风险可控。

 

•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流程运行中的问题和建议,根据反馈和审计结果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审计效果

通过审计和改进,企业的生产流程更加规范,生产任务安排更加合理,采购质量得到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五、内部控制流程管理审计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审计挑战

 

• 复杂性:企业业务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和岗位,审计工作量大。

 

• 动态性: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流程需要动态调整,审计需要持续跟进。

 

• 主观性: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对审计结果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主观偏差。

 

2.应对策略

 

• 信息化手段:利用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