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高级内控管理师ICM培训服务平台-报名考试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控资讯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3

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是根据风险管理的理想模式,对企业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遵循性、有效性进行的检测、分析和评定。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评价不仅是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的工具,更是推动战略目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工程。
1、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意义:
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意义如下图所示:
图片

2、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程序:

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图片

3、内险管理评价的实施:

3.1 健全性测试:了解检查和评价各项业务的风险是否被识别,关键业务风险点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制度、措施。

3.2 初步评价:健全性测试后的初步评价,评价是否存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对缺陷采补救措施,采取措施后仍存在的风险和后果等;

3.3 符合性测试: 评价内控与风险管理制度是否贯彻落实并真正发挥作用;

3.4 实质性测试:在上述测试完成后,对被评价单位业务项目进行直接审查的过程。

3.5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指标分析:对内控指标进行核实,对风险管理与内控目标实现情况作出评价。



3.6 综合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对每个评价要点进行评级

4、风险管理评价的基本内容:

风险管理评价主要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状况的评价,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案件与责任事故评价等6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片
4.1  内部环境 (占评价总权重的25%):
对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行为准则为依据,结合本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内部环境设计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包括公司治理评价、发展战略、管理机构评价、风险管理理念评价、授权管理评价、人力资源评价、风险管理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
4.2、风险评估(占评价总权重的10%)
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4.3 内部控制活动(占评价总权重的50%):
结合公司风险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主要包括:资金活动-货币资金、资金活动-筹资、资金活动-投资、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固定资产、资产管理-无形资产、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成本费用、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税务管理、关联交易等方面的评价。

4.4 信息披露(占评价总权重的5%):

以内部信息沟通、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相关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公司风险控制制度,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
4.5 持续监督(占评价总权重的10%):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是否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督。
4.6 案件与责任事故:
扣分项(根据案件与责任事故严重程度,最高扣10分)
4.7 评价表及打分举例如下:
(1) 一、二级评价内容及评分表:
图片
(2) 三级评价内容评分表:
 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
(3)打分标准: 每项10分为满分,定量评分与定性评价规则如下表所示:
图片
(4)计算公式为: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评价得分=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环境*25%+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10%+企业内部控制*50%+风险管理信息交流与反馈*5%+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10%-风险管理案件与责任事故评价*10%。



总分定量评价结果对应的定性评价与“打分标准”的评价口径一致。
4.8 评价结果展示:

图片
4.9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

企业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评价工作中,应当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 现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图片

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由企业根据上述要求自行确定。

5、评价目报告:

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评价结果、评价分析等三部分(篇幅有限,不再展开)
6、评价结果的应用:

6.1 优化内控体系:

改进控制措施:根据评价发现的漏洞(如审批流程缺失、职责未分离),修订制度文件(如《授权审批管理办法》),增设控制节点。

6.2 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优先级排序:基于风险等级(高/中/低),分配资源优先解决高风险问题(如:数据泄露风险需立即加固网络安全)。

6.3 支持战略决策

风险调整收益分析:将风险数据嵌入投资决策(如:并购项目需评估合规风险与整合成本)

6.4 提升治理效能

明确权责边界:通过评价发现的责任推诿问题,重新定义岗位职责(如:设立跨部门风险协调岗)。

6.5 合规与外部披露

满足监管要求:将评价结果用于编制ESG报告、年报风险披露,证明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