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高级内控管理师ICM培训服务平台-报名考试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控资讯

如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评价工作?

3

 

明确评价目的与范围

 

- 目的:确定是为了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满足监管要求,还是为了发现内控缺陷以完善体系等。

- 范围:明确涵盖单位的所有部门和业务,还是仅针对特定的关键领域,如财务收支、政府采购、项目建设等。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 控制环境:考察单位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如何,以及人力资源政策是否完善。

- 风险评估:评估单位识别、分析和应对内外部风险的能力,包括风险识别的全面性、风险分析的准确性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 控制活动:审查各项业务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如预算控制、收支控制、资产控制、采购控制等。

- 信息与沟通:评价单位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内部沟通机制是否顺畅,与外部相关方的沟通是否有效。

- 内部监督:检查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整改和跟踪机制是否完善。

 

收集评价证据

 

- 文档审查:查阅单位的内部控制手册、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文件、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 实地观察:深入业务部门和工作现场,观察业务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检查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 人员访谈:与单位领导、员工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情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数据分析:对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风险点。

 

进行评价分析

 

- 定性分析:根据收集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描述,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定量分析:可根据需要设计一些量化指标,如预算执行偏差率、资产损失率、采购违规率等,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 综合评价: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撰写评价报告

 

- 内容:报告应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内部控制的总体评价结果,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改进建议和措施等。

- 要求:评价报告应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语言简洁明了,结论明确,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跟踪整改情况

 

- 建立整改机制:要求单位根据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定整改期限。

- 跟踪监督:定期对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及时纠正,不断提升单位内部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