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高级内控管理师ICM培训服务平台-报名考试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控资讯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报告怎么撰写?

1

     为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 [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名称] 等文件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截至 [评价基准日] 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现将自我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单位概况


[行政事业单位名称] 主要承担 [单位主要职能简述]。单位内设 [X] 个职能科室,分别为 [科室名称列举],现有在职人员 [X] 人。

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


  1. 评价范围:涵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

  2. 评价依据: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据。

  3. 评价方法:采用了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4. 评价程序:成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方案,开展现场评价,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证据,编制评价报告。

三、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1. 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成立了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工作;设立了内部控制工作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各科室指定专人担任内控联络员,负责本科室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落实。

  2.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建立了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明确了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责权限,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3.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收支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

  4. 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对预算编制与审核、资金支付审批与执行、政府采购业务的申请与审核、资产的购置与验收、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等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5.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用情况:建立了财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了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设置了用户权限和密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1. 预算管理: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和绩效评价制度。预算编制遵循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的原则,结合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事业发展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编制;预算审批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算调整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决算编制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进行公开;建立了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对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2. 收支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收支管理制度,规范了收支业务流程。收入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确保收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加强对收入的核算和管理,及时足额入账,防止收入流失。支出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制定的支出标准,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加强对支出凭证的审核,确保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严格控制 “三公” 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3. 政府采购管理:建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规范了政府采购业务流程。政府采购活动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进行,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确保政府采购项目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加强对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履行和验收管理,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

  4. 资产管理:制定了资产管理制度,规范了资产的购置、验收、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业务流程。资产购置严格按照预算和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资产验收及时、规范,确保资产的质量和数量;资产登记全面、准确,建立了资产台账和卡片;资产保管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资产使用合理、高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处置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资产处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5. 建设项目管理:建立了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了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业务流程。建设项目立项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设项目设计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建设项目招标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进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的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建设项目监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设项目验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6. 合同管理:制定了合同管理制度,规范了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归档等业务流程。合同签订前,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合同签订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签订;合同履行过程中,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合同变更和解除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合同归档及时、完整,建立了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四、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

(一)存在的缺陷


  1. 部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缺乏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如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支出审批程序不够规范等。

  3. 风险评估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建立了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风险应对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4. 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有效,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协同效应和工作效率。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内部控制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内部控制专题讲座、培训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宣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较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引入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加强对经济活动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4.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利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通过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情况的全面评价,我们认为,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运行有效,能够对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确保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了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但在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