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后勤外包服务逐渐成为医院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外包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还能让医院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医疗核心业务上。然而,后勤外包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如招标采购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服务质量风险等。因此,从医院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有效控制后勤外包风险,对于保障医院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立医院后勤外包的现状与风险
近年来,公立医院后勤外包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保洁、保安、绿化、食堂管理、设备维护等多个领域。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后勤人员不足的问题,但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首先,在招标采购环节,部分医院存在招标程序不规范、招标文件不完善、评标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外包单位选择不合理。其次,在合同管理方面,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执行不严格、合同变更随意等情况时有发生,给医院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此外,在服务质量监管上,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医院对外包服务的质量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内部审计在后勤外包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能够对后勤外包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招标采购环节的审计,可以确保外包单位的选择符合医院的利益和法律法规要求;对合同管理的审计,能够保障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对服务质量的审计,可以促使外包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在后勤外包风险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基于内部审计的后勤外包风险控制策略
(一)加强招标采购环节的审计监督
招标采购是后勤外包的起点,其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外包单位的质量。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审查招标文件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招标程序是否公开透明,评标过程是否公正公平。同时,要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此外,审计部门还应关注招标过程中的风险点,如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排他性条款等,通过加强审计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外包风险。
(二)强化合同管理审计
合同是医院与外包单位合作的法律依据,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对于保障双方权益至关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起草、审核和签订过程,重点审查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涵盖了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标准、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同时,要关注合同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是否符合约定,是否存在擅自变更合同条款的行为。对于重大合同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进行审计备案。
(三)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服务质量是后勤外包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正常运营和患者满意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协助医院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和流程,将服务质量与外包单位的付款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后勤外包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服务申请、派单、执行、反馈、评价的全流程管理,提高服务监管效率。
(四)加强资金管理审计
后勤外包涉及大量的资金支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财务安全。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后勤外包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查资金支出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挪用资金等问题。同时,要关注资金支付的及时性,确保外包单位能够按时获得服务费用,维护医院的良好信誉。
(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后勤外包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对招标采购、合同管理、服务质量、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例如,当发现外包单位的服务质量连续多次不达标时,应及时发出预警,要求外包单位限期整改,若整改不到位,则考虑终止合同。
四、结论
公立医院后勤外包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但其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从招标采购、合同管理、服务质量、资金管理等环节入手,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防范后勤外包风险,保障医院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医院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后勤外包风险控制中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为医院的后勤外包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