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高级内控管理师ICM培训服务平台-报名考试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控资讯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评价制度

滚动图片



一、引言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其内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内控制度作为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



(一)明确内控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应以规范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具体而言,内控制度应确保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同时促进单位高效运行,实现公共服务目标。



(二)构建内控组织体系


• 设立内控管理机构:事业单位应明确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 明确岗位职责:通过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三)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 制定基本制度: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制定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


• 细化业务流程:结合单位实际业务,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指南,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


• 强化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单位在经济活动和业务运行中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内控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提升内控效率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应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将内控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评价



(一)评价的必要性

内控制度的评价是检验内控制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内控制度持续有效运行。



(二)评价主体与方法


• 评价主体: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应负责内控制度的评价工作。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协助评价。


• 评价方法:评价工作应综合运用询问访谈、调查问卷、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有效证据,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三)评价内容


• 单位层面评价:重点关注单位的议事决策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等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


• 业务层面评价: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具体业务活动,重点检查各项业务是否按照规定流程执行,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 补充指标评价: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置反映单位特色的补充指标,如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



(四)评价结果应用


• 问题整改: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持续改进:将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内控制度、优化业务流程的重要依据,形成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


• 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可作为单位绩效考核、预算安排、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四、案例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的内控实践

天津市环湖医院通过建立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节约了预算资金,提升了管理效率。该医院的实践表明,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的内控管理,事业单位可以显著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



五、结论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评价是提升单位治理能力、防范风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内控目标、构建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内控执行中的问题,确保内控制度持续有效运行。未来,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提升内控水平,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