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效率性和风险可控性。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却常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企业管理资源,还可能导致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反感或抵触,甚至增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七大表现及六大常见借口,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策略。
一、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七大表现
(一)喊口号、表决心,缺执行
在许多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启动会上,各级领导往往激情澎湃地发表讲话,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将内部控制贯彻到底。然而,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反映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未真正理解其价值。
(二)补台账、补签字、补流程
在检查内控执行情况时,常常发现台账缺失、签字手续不全、流程未严格执行等问题。当这些问题需要上报上级单位或领导时,相关责任人往往会迅速补充台账、签字手续及流程,甚至请求删掉问题记录,以免影响“形象”。这种现象表明,内部控制的执行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非真正落实制度。
(三)形式执行、实质未行
审批流程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实际执行中却常常流于形式。例如:
• 除最后一个签批同意外,前面的审批人大多只是写“拟同意”,并未真正表达明确意见。
• 审批人不仔细查看审批内容,甚至不看就签字。
• 跟风审批,看到前面的人签了,自己也跟着签。
这种现象在合同审核中尤为常见,例如合同条款存在明显缺陷,但审核部门却未发现,导致审核形同虚设。
(四)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
内控制度和流程规定得很完善,但实际执行的却是另一套,完全脱节。这种现象表明,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对实际运营产生约束。
(五)甲乙丙丁,多重标准
在执行内控流程时,不同的人或部门往往以各种“特殊情况”为由,要求不同的执行标准。例如,某些人或部门以“会哭会闹”的方式争取特殊待遇,而其他人则仍需严格遵守原有流程和标准。这种现象导致内部控制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受损,容易引发内部矛盾。
(六)制度一严,执行走样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时,虽然设计得很严谨,但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却以“影响业务效率”“情况变化”等理由简化或忽视流程。例如,原本需要五个步骤完成的流程,某些部门可能只走三个步骤。这种现象反映出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执行走样。
(七)铤而走险,恶意违规
明知不按规矩执行会有问题或风险,但仍然选择违规操作。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侥幸心理作祟,例如认为“就违规一次,不会有人发现”,或者通过贿赂等方式掩盖违规行为。这种恶意违规行为不仅违反了内部控制制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二、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六大借口
(一)时间太紧
员工在紧迫的截止时间压力下,往往忽视内部控制流程,以求快速完成任务。这种借口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最终可能导致质量问题频发,欲速则不达。
(二)影响业务
业务部门常以“内部控制流程会影响业务灵活性和效率”为由,拒绝执行内部控制。这种观点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认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会限制业务部门的行动能力,进而影响业绩。然而,这种借口往往掩盖了内部控制设计本身不合理的问题。
(三)变化太快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常以“现有内部控制流程跟不上变化步伐”为由,选择忽略或简化流程。这种借口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确定性的规则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
(四)资源不足
员工常以“资源不足”为由,声称无法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执行。例如,缺乏人手或设备支持。这种借口导致控制措施无法落实到位,而企业又难以轻易增加资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五)人员不行
员工的胜任能力不足是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欠缺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缺乏对员工开展必要的培训或授予专业知识来执行内部控制流程,导致员工无法胜任相关工作。
(六)情况特殊
此借口常用于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况下不能遵循标准流程。例如,认为某一事件是一次性的或独特的,因此不需要遵循常规的内部控制措施。这种借口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容易导致制度被随意突破。
三、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层重视不足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价值认识不足,未将其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而是视为额外的负担。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二)制度设计不合理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过于复杂或僵化,导致执行困难。例如,某些流程设计过于繁琐,影响业务效率,导致员工选择性执行。
(三)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的执行偏差。例如,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四)员工培训不足
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这种现象导致员工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准确落实制度要求。
(五)企业文化不支持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未能形成支持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例如,企业文化中缺乏对合规和风险意识的强调,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四、解决策略
(一)加强管理层教育
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价值,通过案例和数据展示内部控制如何帮助企业规避重大风险和避免经济损失。例如,通过分析行业内因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案例,让管理层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优化制度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注重流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例如,通过定期评估和优化流程,确保制度既能满足合规要求,又不影响业务效率。
(三)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四)加强员工培训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提升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例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培训,确保员工熟悉制度要求。
(五)塑造合规文化
企业应通过文化建设,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例如,通过宣传合规案例、树立合规榜样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五、结论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其表现、借口及原因,企业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只有真正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